查看原文
其他

谁是“太湖”才子?谁是校园才俊?新专栏“太湖学人”开张,快来关注

党委宣传部 无锡太湖学院 2022-04-01


【编辑说话】 TALK ABOUT

  • 为了营造尊重学术、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,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,我们从今天起开设“太湖学人”专栏,聚焦身边的优秀教师,宣传报道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新成果和新业绩。


  • 欢迎大学生记者团、新媒体中心成员,学校各处室、各二级学院工作人员和广大师生为专栏提供采访线索、撰稿、留言互动。


  • 稿件将陆续在无锡太湖学院官网、“无锡太湖学院”公号、《无锡太湖学院报》等发布。




“太湖学人” | 刘剑滨  

人生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


【学人名片】

刘剑滨,男,1978年6月生于湖南邵阳,硕士学位,高级工程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、物联网、集成电路、产教融合等,现为无锡太湖学院物联网学院教师。


  • 2001年,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电子技术专业、经济管理专业;

  • 2017年,获得江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;

  • 2013年,取得江苏省知识产权局颁发的“知识产权工程师”职称;

  • 2014年,取得江苏省人社厅颁发的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”职称。







  • 2001年起,在无锡华润微电子、无锡汇捷科技有限公司、江苏宏力集团从事过16年的技术类、管理类工作;

  • 2017年12月加入无锡太湖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;兼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,无锡市人社局、发改委、工信局、科技局评审专家,《电源学报》、《电力电子技术》、《电子学报》审稿人,江苏省电子学会无人机技术专委会副主任。







主编出版大学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》(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);发表论文近10篇,《电子学报》上发表论文《微型断路器电动操作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》、《智慧照明中基于导通角调制的电力线通信技术》,SCI四区论文《STT-MRAM error corre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LDPC coding》;授权各类专利60余项,近3年在太湖学院申请专利10余项;主持2019、2020年度无锡市科协软课题各1项;







  • 2015年,获中国照明学会杰出贡献奖三等奖;

  • 2019、2020连续两年,被评为无锡市科协优秀软课题;

  • 2019年,被评为江苏省参政议政先进个人;

  • 2020年,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。


刘剑滨老师与女儿在泰国旅游






初见刘剑滨老师,第一印象是他修长的身材和一副朴素的打扮。一旦话题转到他的专业和教学工作,他总是非常专注,而且谈锋甚健。也许,这是很多潜心于学问和事业的人共同的特征吧。


听着他略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,特别是富有逻辑的表达,我们感受到他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热爱,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追求。


正如他自己所说,“和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接触下来,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”,“成为一名教师,感觉特别光荣和开心”。


  • 采访人:湖  轩

  • 受访人:刘剑滨


Q1

刘老师您好,谢谢您接受我们采访。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之路好吗?


  • 我是2001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,第一专业“信息电子技术(半导体方向)”、第二专业“经济管理”。毕业后在无锡华润微电子从事了1年多半导体工艺及设计工作,之后在一家科技公司从事电路设计7年;


  • 2009年—2017年,加入一家LED照明集团公司,担任集团总工程师及一些关联子公司的负责人,负责产品研发、招投标、施工等技术相关工作。


  • 出于工作需要,2014年—2017年,在江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读研。


  • 2015年,我被无锡太湖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外聘为企业导师,指导毕业生论文时,和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接触下来,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,激发了我学习和工作的新动能。相比企业主要在经济上的成就,教师的成就感更立体和丰富。


我一直对教书有兴趣,女儿读幼儿园和小学期间,每学期我都会去学校上几次实验课和科普课,现在小孩在外地读初中,就没有机会去上课了。2018年1月,经过深思熟虑,本人以高级工程师的身份申请加入了无锡太湖学院,正式成为一名教师,感觉特别光荣和开心。


课间休息时的刘剑滨老师


Q2

走进高校,面对一个崭新的平台,您可以运用过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,但也面临新的挑战是吗?


是的。过去的工作经验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,但教学工作毕竟有它的规律,我也需要重新出发。作为新教师,借助无锡太湖学院平台,在各位同事的关心帮助下,发挥本人的对技术和产业相对熟悉的优势,2018年至今,取得了一些小成绩。


  • 教学上,承担专业核心课《数字电子技术》的教学,2019年主编出版大学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》,也上过“信号与系统”课程。


  • 学生培养上,组织发起学生社团“太湖云帆俱乐部”,以工程师标准培养学生,强调学生自立、自强、自主,重点培养学生职业道德、自学能力、获取资源能力、组织协调能力;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,获得了江苏省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、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、微软创新杯大赛三等奖等奖项;指导学生考研,每年都有一两位优秀的“太湖学子”考入江南大学集成电路专业,我也是该专业外聘硕导,可以继续指导他们的硕士论文;推荐学生就业,并在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。


  • 科研上,从不知论文为何物到喜欢上写论文,将自己积累的研发成果写下来,近两年发表论文近10篇;在行业三大学报之一的《电子学报》发表论文《微型断路器电动操作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》、《智慧照明中基于导通角调制的电力线通信技术》,SCI四区发表论文《STT-MRAM error corre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LDPC coding》;申请或授权“一种照明线路检测系统”、“穴位感知和治疗设备”等专利近十项;主持无锡市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2项,参与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等;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,2019年、2020年,连续两年获得无锡市科协优秀软课题。


  • 校企合作上,与多家本地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,双方联合申请专利、发表论文、申报项目、培养学生,3年来主持横向项目进账科研经费近30万。


服务地方政府,参与地方建设,任无锡市发改委、工信局、人社局、科技局评审专家,撰写多篇参政议政文章,获评省级参政议政先进个人,参与讨论了无锡市“十四五”产业规划。



2018年,刘剑滨老师参加峰会


Q3

在您个人成长、事业发展的过程中,您认为最关键的节点是哪个阶段,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,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两个人、哪一两部书、哪一段经历?


在成长过程中,我认为大学毕业后的前5年是最关键的阶段,选择职业方向非常重要,选择错了或反复跳槽,毕业5年都还没有定型,那这辈子事业基本上不太会有太大的发展了,除非少数大器晚成的。我依次做过微电子、信息电子、电气工程三个电子类细分行业,但好在都是相通的,且都是社会比较热门的行业,因此积累的每一点经验都没有浪费。


对我来说,收获最多、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2009—2017年从事LED照明工程。作为总工程师,我全面参与企业的业务、研发、生产、管理,虽然很辛苦,但对个人成长的收获是最宝贵的。企业承担了苏通长江大桥、润扬长江大桥、北京长安街和天安门、浦东机场等一些重要场所的照明工程建设,在这过程中,我能接触到比较高层次的人和事,了解到社会运行的一些核心逻辑,极大开阔了眼界和思路。


同时,也就是从那时起,我对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充满了信心,因为参与,所以相信!



Q4

在教学、研究工作中,您的经历和感悟也是无锡太湖学院的宝贵财富,可否选择其中的一些特别有意思的部分与大家分享一下。


作为新教师,教学科研还是新手,自己还需要长期摸索学习,所以也不敢贸然分享。我长期在企业工作,刚来学校的时候,长期企业工作养成的认知、行为模式和学校还是有一些不同的,有些趣事可以分享;而且,高校和企业的差异容易导致产教融合不够理想,这也是我目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。


首先是认知上的差异,企业和高校的定位不同。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,以结果为导向,因为不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很容易就被淘汰了。高校以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,更讲究过程,荣誉比经济利益重要,因为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财政收入是相对稳定的,比企业的经济压力小得多。基于认知上的差异,导致校企合作会有一些困难:企业出了经费,是希望尽快获得成果,所以希望选择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,创新越多技术风险越大,但高校希望技术路线越新越容易出论文;企业希望技术保密,但高校希望发论文,将成果公开;企业的项目时效性都比较高,高校老师由于还有教学等工作,对时效性很难把控。


其次是行为模式上,企业员工之间更紧密,高校教师之间更独立。企业讲究协同,所有工作都需要大量人员紧密配合才可以完成的,因此,企业都是集中办公,有严格的工作制度、流程、时间安排;企业强调员工之间的亲密协同,为了消除员工之间的隔阂,团建第一个项目一定是“破冰之旅”,打破员工的陌生感,建立亲密关系。高校无论教学或者科研,都强调独立性,最多是几个人的小团队;教学需要因材施教,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;科研,除了试验阶段可能需要他人参与,其他时候更强调独立思考、独立写作。因此,高校上班不打卡,分散办公;教师人际交往也独立性更强。结果是,高校老师有时候会觉得企业人过于热情,企业人看高校老师觉得自命清高,这在校企合作中容易产生人际关系“误读”。



Q5

可否与我们谈谈您比较满意的学术著作(论文)、科研课题,以及它们在校内外产生的影响,既分享一下您收获的喜悦,也分享一下您劳动、奋斗的过程,这对我们年轻人一定很有启发。


我最满意的是2019年底成稿,2020年4月发表的论文《后摩尔时代我国集成电路晶园制程发展方向》,通过分析集成电路产业近10年的技术演化、产业发展,得出两个重要结论:基于成熟工艺的8英寸晶圆产能即将短缺,基于先进工艺的12英寸晶圆产能即将过剩。论文发表半年后,2020年10月,武汉弘芯12英寸晶圆产线项目“暴雷”,巨额投资打水漂;2020年底,国家暂停12英寸晶圆产线新项目投资;2021年元旦后,全球范围内8英寸晶圆产能爆满,基于8英寸晶圆成熟工艺的MCU、汽车电子、电源芯片等中小芯片全球缺货,汽车、消费电子、物联网等行业受影响成本飙升,丰田、奥迪、小米等甚至出现停工。从2020年初开始,我就不断提醒部分合作企业长期滚动备货,至少目前没有出现停工现象。由于预测的准确性,2021年1月,该文章被全球阅读量最大、最知名的ICT杂志《电子工程专辑EET》转发。该篇论文虽然首发在普刊,学术水平不高,但我觉得其社会价值远高于我的EI和SCI论文。


Q6

您也曾经是青年,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大学生活,说说您的青春与校园往事。


因为当年的社会生活比现在单调,社会的兼职、活动、比赛等都不多,所以我们的大学生活比现在简单,主要还是在校内学习、打球、玩游戏。在学校,除了学到知识,最大收获是结交了一帮好同学、好兄弟,一起吃饭、打球、学习、玩游戏。虽然现在大家散布在全球各地,工作也很忙,但好在有网络可以保持良好沟通,隔几年也能不少人凑一起聚聚。


同窗情是质朴的,随着时间推移不但没有减弱,反而更加期待,聚会时不管职位高低、财富多少、学术成就大小,大家又回到了当年激情四射的时代。所以,同学们要珍惜身边的人,能在一起4年,都是缘分。



Q7

生、学术都有低潮期、瓶颈期,您遇到过吗?您是怎么度过的,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感悟?


我印象中没有感受过低潮期、瓶颈期,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稳步推进工作和学习。


这中间肯定有很多难以克服困难和障碍,但我认为这很正常,是打怪升级的必由之路,有困难才有提高,不会导致我低潮,也不是制约我的瓶颈。一切顺风顺水才是最危险的,平坦的道路无法有效提升能力,没有困难的事情很可能意味着价值不大。人生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,遇见障碍和瓶颈是必然的;但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,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没有不可跨过的障碍,没有不可穿越的瓶颈。


当然,也有可能真的出现天灾人祸这类不可抗力,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谋划在前,提前做好预案,就像现在芯片紧缺,没备货的企业遭遇停工,听我建议备货的一些企业不但没有影响,还可以顺带开拓停工对手的市场;另一方面,就像企业搞产品一般是生产一代,研发一代,探索一代,个人手上也应该有多个选择,万一遇见不可逾越的障碍,那就换个赛道绕着走好了。



Q8

您今年的教学、科研重心是什么?未来几年的工作有什么计划和打算?


教学上日渐走向成熟,学生评价一直也还不错,继续保持吧。


  • 教改上,今年申请了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《科技强省战略下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研究》,准备这几年在“产教融合”上下点功夫研究一下。


  • 科研上,我主要是三个方向的应用研究,电力电子及电力物联网,光伏发电及新能源物联网,新型集成电路器件,今年申报了江苏省产业前瞻项目《泛在融合智能感知电力物联网的研发》,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《磁存储器(MRAM)芯片开发流程优化方法的研究》,筹备申报江苏省科技进步奖《光伏电站智能监控运维系统》。上述几个项目如果申报成功,那就需要加紧研究进度,尽快多出成果。



刘剑滨老师在讲课


Q9

您与“太湖学子”课内外多有交流,对正在就读的大学生们,您有什么期望和寄语?


我每次上课都会和学生说,人最重要的三点是开心、健康、学习。


  • 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,做自己喜欢而又有意义的事情,并从中享受成就感,这样才能持续,学习使我快乐,工作使我快乐,为了谋生而不快乐的工作和学习是无法长久,自然也不会有多少成就的。


  • 其次是健康,包括生理健康、心理健康,这是工作和学习的基础;作息规律、多锻炼、减少有害生活习惯,普通人一天只能有效工作学习8小时,健康的你可以工作学习12小时,那成就肯定更大。


  • 最后是学习,学做人,学做事,学知识,学如何做一位对社会、对他人有价值的人,格局大一点,眼光长远点,多为别人考虑就好了,对于搞人际关系这一套没必要去学,意义不大。学习如何按照工程师或其他职业人的要求做事,做事方法很重要;学习书本知识、专业技能等。



刘剑滨老师课堂上与学生交流


Q10

现在似乎是人人捧着手机,人人离不开微信,于是有人说,如今是“浅阅读”时代,请问您对大学生的阅读有什么样的建议?


手机碎片化阅读可能确实很难避免,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,除了学校常规建议的少玩手机,多看书,多运动,我建议同学们不仅仅看手机,还可以在上面进行创作输出,比如写公众号、做短视频等,当然前提一定是遵纪守法,符合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。


Q11

您在太湖学院工作了三年多,最大的感受是什么?您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有什么建议?


我是新教师,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,在热心同事的帮助下,在无锡太湖学院这个优秀的平台上,学到了不少,也有一些感悟,但毕竟不够深思熟虑,结合以往的企业经验,给出一点个人看法,仅供参考。我觉得每个人对学校、对自己的工作都应该有愿景、实施路径和评价标准。


首先,对于太湖学院5年后、10年后应该是什么样子,需要校领导、各位教师、学生、合作企业、监管部门等共同探讨。科学、务实、可行的规划,对于学校的发展太重要了。有了基于现实又面向未来的蓝图后,学校可以多做宣传,让广大师生,融入学校的大愿景中,特别是管理层和教学骨干等,更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分工,一步一个脚印服务于这张蓝图。每年度各二级学院、机关处室、教职工,根据学校愿景分解任务指标,比如完成多少工作量、多少论文、多少经费、多少荣誉等,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,凝聚人心,激发活力,让太湖学院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。



☉刘老师,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采访。




投稿邮箱: xcb@wxu.edu.cn

咨询电话: 0510-85500093



无锡太湖学院新媒体中心

审核:
责编:孙安

文:湖轩

图:叶慧玉、喻莎

排版:孟珮池

校对:孟珮池

往期精彩内容: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